“太子殿下,臣有异议。”看着这突如其来的“陌生”面孔,朝堂百官几乎面面相觑。就是李善长也不由得的怔了怔。不是,他只是老了。还没死。他的门生故吏还在。韩国公爵位依旧留存。还重新被起复为礼部尚书。称得上是如今朝堂中“定海神针”的存在。这哪跑出来的一个楞头青就敢挑他的毛病。看着他身着的户部官袍,老李的目光不由得从这“愣头青”的身上收回,转而望向了身侧同为六部尚书之一的户部尚书——范敏。感受到来自淮西党旧党魁的目光。范敏的面上都不由的讪讪陪笑。好一阵赔笑致歉,以表这不是自已的安排,这才瞪眼回头,看向这位户部属官的表情活像是恨不能生撕了他。“你是哪个衙门的,这有你什么事。”“回去。”但常升看的分明,这范敏眼里的意思,分明是警告,让他快点退回去的意思。这两人分明认识啊。实事上,范敏也的确认识。因为此人名叫郭桓,同样是河南人。如今升至户部员外郎,还是范敏一手提拔的。但郭桓此时的发言,显然不符合朝堂上吏部和礼部两位大佬之间的预期。属节外生枝。若不识趣收敛。接下来怕就要遭受两方的联合抨击。他这个矮个子里挑高个的户部尚书,与朝中这几位地位关系根深蒂固的国公大佬根本没有可比性。更保不住他这般作死。能安安稳稳的当好这一期的“尚书临时工”就不错了。奈何郭桓能被范敏看中并提拔,靠的肯定不是勤勤恳恳做事而已。于是乎,于情理之外,意料之中的,郭桓跪地拱手道:“太子殿下,臣郭桓秉一片公心,恳请您允臣进言。”说罢。郭桓的脑袋还重重的叩在了奉天殿的地砖上。听的这咚的一声,满朝文武都不禁牙酸的皱紧了眉。听这“货真价实”的一声响。再看人家那真情实意的劝谏模样,再不让人说话就不礼貌了了。君不见,人一旁的史官正奋笔疾书,笔杆子都快抡飞了。虽说端坐在高台上,以俯瞰的角度观察,朱标很容易便看出来,这新出列的郭桓,显然并不隶属于刘崧或李善长的那一支培养的后起之秀。其目的也近乎打明。就是来搅混水的。可这对朱标而言并不是件坏事。无论是常升与他的交流亦或是老朱对他的言传身教,一个君主最佳的位置就是端坐在钓鱼台上,抛撒鱼饵,调动群臣。如今有鱼不用鱼饵就上了钩,替他办了想办的事,还能顺带试探一二郭桓这一脉官员的底细,更进一步的掌控朝堂,他又怎么会不高兴,不让郭桓尝点甜头,畅所欲言呢。“允了,起来说话吧。”“谢太子殿下。”
郭桓撩起官袍缓缓起身,目光却与一旁的范敏交汇,流露出一丝歉意。对不起了大人。虽然您对我有提携之恩。可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。郭桓这满含深意的眼神,看的范敏直一头雾水。什么意思?怎么感觉你要做点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。可没等他细想,郭桓已经整理好腹稿,缓缓开口道:“韩国公,刘大人,尚书大人”“下官位卑言轻,目光短浅,论高瞻远瞩,见微知著,卑职不如诸位大人远矣,本不该在这等国事上妄言。”“然有一言,如鲠在喉,不得不发。”“下官出身河南,对北境境况亲有体会,若不是陛下驱除鞑虏,以残元蛮夷之残暴,不通教化,载有百十来年,北境百姓必将百不存一。”“千里赤土,不是妄言。”“唯一能在北境生存,乃至活的更滋润的,唯有那一类最懂闻风而动,察言观色,巧言善变之人。”“他们不在乎治国的是元人还是好人。”“只在乎自身的利益。”“若是有利可图,他们对待汉人之残暴,能能胜残元十倍,而这仅仅只是为了取悦蛮夷。”“此类人在南方,几乎都已被陛下清剿。”“而在北境,因残元常常寇边袭扰,故而给了这些人改头换面,另立炉灶的契机,以此蒙蔽圣听,留存了下来。”“臣虽不曾亲眼目睹,但就从刘大人所呈奏之血书就可以确认,在北境为害的正是这类人。”“此等顽藓,以韩国公老成谋国之策,定能犁庭扫穴。”“可是,历经了百年战乱的北境百姓,再经不起此等摧残了呀,太子殿下!”听着这等言论。不等李善长脸色变幻,他曾经的门生故吏便已替他站出来,厉声驳斥道:“狂妄!”“汝之谬论,岂非觉得韩国公及太子殿下眼里没有百姓不成!”“若是这话传了出去,贬损了太子殿下的清誉,就是罢官夺职,打入大牢也弥补不了你的罪行!”闻言。一股无形的压力便随着文武百官的侧目,一同向着郭桓袭来。要么说他日后能硬生生将自已送入洪武四大案中。面对如此境地。他竟还能思绪清晰,对答如流。“大人言重了。”“当今陛下起于微末,驱除鞑虏,创立大明,太子殿下又得陛下亲身教诲,若论古往今来之君主,最能体恤百姓者,莫过于陛下及太子殿下。“然大明幅员辽阔,统御万方,政务之繁重,令陛下与太子殿下难以事事亲为。”“故为君主查漏补缺,正是我等为臣子之本份。“可若让太子殿下在不通全貌的境遇下颁布旨意,致使原本惠民利民之良策施行有误,难道不更折损太子殿下之仁德爱民之清誉么?”望着对答如流的郭桓。那名李善长的门生故吏也不得不悻悻闭嘴。朱标这才缓缓开口道:“依你之言,韩国公之策还有那些疏漏?”郭桓再次拱手道:“非是疏漏,卑职只是拾遗补缺罢了。”“诸位大人未曾亲历,通过血书,只能看见被这类为祸一方的汉奸联手迫害朝廷命官。”“可卑职就出身河南啊。”“斗胆请教诸位大人。”“只凭这些士绅勾连地方官府,就可以瞒过朝堂诸公,蒙蔽圣听了么?”“再者,若连朝廷官员家眷尚且难以自保之险地,其治下百姓,又能在此地活成什么样子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