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等人久久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他们这些人都是被大哥从小带大,一手教大,被父皇教育的时候还处处维护。往昔的那些温情回忆不断在他们心头浮现,大哥带着他们在宫廷的花园里嬉戏玩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。大哥耐心教导他们读书识字、骑马射箭的画面也历历在目。真要是让他们对大哥的后代下死手,斩尽杀绝,他们确实做不到。片刻之后,朱棣打破了沉默,他缓缓地说道:“攻入金陵后,要么让琼王去给父皇和大哥守陵,要么就弄去凤阳老家。”“这样既能保全大哥的血脉,同时也能给天下人一个交代。”其他藩王听完纷纷点头,表示赞同。宁王朱权说道:“这个提议甚好,这样既能让琼王受到惩罚,又不至于让我们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。”“这个办法确实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了。”湘王朱柏也附和道:“没错,这也算是对大哥的一种敬重。”朱柏的脸上带着一丝欣慰的表情。他觉得这个决定既符合情理,又能解决眼前的难题。商议之后,诸位藩王决定先收集一些船只,派遣先锋部队试探性地攻击一下。他们深知朱允熥的长江防线坚固。尤其是那威力巨大的大炮,让他们不敢贸然进攻。但如果不进行试探,又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的防御情况。于是,他们朝着朱允熥的海军进攻,率军的是朱棣麾下的大将张玉。张玉率领着先锋部队,乘坐着临时拼凑起来的战船,缓缓驶向朱允熥的防线。江面上,微风轻拂,却吹不散那弥漫的紧张气氛。战船在江面上前行,船桨划动江水,发出有节奏的 “哗啦哗啦” 声。张玉站在船头,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。他身穿厚重的铠甲,手持长枪,枪尖直指前方,大声对身后的士兵喊道:“将士们,今日之战,大家务必奋勇向前。”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,在江面上回荡,激励着每一位士兵的斗志。士兵们齐声高呼:“杀!杀!杀!”声音响彻江面!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无畏。然而,当他们逐渐靠近朱允熥的防线时,情况变得严峻起来。朱允熥的海军严阵以待,那些战船排列得整整齐齐,就像一座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堡垒。船上的大炮黑洞洞的炮口,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寒光。士兵们看到这一幕,心中不禁有些紧张。他们握紧了手中的兵器,身体微微颤抖,但依然保持着战斗的队形。突然,一声巨响,朱允熥的海军开炮了。炮弹呼啸着划过天空,朝着张玉的先锋部队飞来。炮弹落入江水中,激起巨大的水花,水花溅起数丈之高。有的炮弹直接落在了战船上,瞬间将战船炸得木屑纷飞。战船的甲板被炸开了巨大的缺口。一名士兵被爆炸的冲击力直接掀飞出去。他的身体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,然后重重地掉进江里,发出 “扑通” 一声。周围的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了一跳,他们的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。张玉大喊:“躲避炮弹,加速前进!”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,但依然保持着镇定。他知道,现在不能退缩,一旦退缩,就会前功尽弃。可是,朱允熥的海军炮火太过密集,根本不给他们靠近的机会。一枚炮弹朝着张玉所在的战船飞来,眼看就要命中。张玉身旁的一名士兵眼疾手快,猛地将张玉推到一边。两人齐齐落入水中,这才幸免于难。
朱允熥的海军不断调整大炮的角度,炮弹如雨点般落下。张玉的先锋部队被轰得根本没办法靠近。战船在江面上东躲西藏,阵形早已大乱。一艘战船被炮弹击中了船舷,江水开始疯狂地灌入船内。许多战船被击中后开始缓缓下沉,士兵们纷纷跳入江中。张玉看着眼前的惨状,心中明白,这样下去只会全军覆没。他咬了咬牙,无奈地喊道:“撤退!”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甘和沮丧。朱棣等人在岸边看到这一幕,脸色变得十分难看。朱棣的脸色铁青,“这朱允熥的防线如此坚固,我们之前真是低估他了。”宁王朱权也皱着眉头,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担忧。他对朱棣说:“四哥,这可如何是好?朱允熥的防御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。”朱棣深吸一口气,缓缓说道:“我们必须重新制定计划,不能再这样盲目进攻了。”其他藩王也纷纷点头,表示同意。他们意识到,朱允熥的长江防线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坚固,要想攻破,必须重新制定计划。金陵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也被城内其余的探子传了出去。哪怕是此前被锦衣卫反反复复的清剿。但依然有一些各地的探子潜伏下来。历朝历代,都城都是各国探子的汇聚地。因为在这里,才能及时的掌握大明的第一手消息,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回去。……金陵城一座看似普通的民居。那民居的墙壁斑驳,屋顶的瓦片也有不少破损之处,周围杂草丛生。这里实则是北元探子的秘密据点。屋内光线昏暗,几缕微弱的阳光透过狭小的窗户缝隙艰难地挤进来,在满是灰尘的空气中形成一道道光线。角落里,几个身影正低声交谈着。“这金陵城可真是热闹,皇帝易主,藩王起兵,这可是我们北元的大好机会。”“没错,我们得赶紧把这个消息传回去。说不定大汗能利用这个机会,重新入主中原。”几人商议完,便来到一个简陋的马厩。马厩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马粪味。“务必将消息及时传给大汗!”“放心吧!”说话之人说完便翻身上马。他用力一夹马腹,马便朝着北方疾驰而去。……东北地区的探子则是在一家酒馆里。酒馆里人声嘈杂,酒客们大声谈笑,猜拳行令。一张张油腻的桌子旁坐满了形形色色的人,有的满脸通红,正扯着嗓子大喊;有的已经醉得趴在桌子上不省人事。一名穿着普通皮袄的探子坐在角落里,他的皮袄上满是补丁,头发乱蓬蓬的,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穷苦百姓。他看似在悠闲地喝酒,眼睛却时不时地扫视着周围的人。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碗酒,时不时端起碗来喝一口,其实只是润润嘴唇。他的心思全在留意周围的动静上。他看到一个机会,便靠近另一个同样看似普通的酒客。这个酒客身材魁梧,脸上带着一道淡淡的疤痕,看起来像是经历过不少风雨。探子靠近他后,低声说:“金陵城里变天了,朱允熥登基,藩王们可不服气,已经起兵了。”那酒客微微点头,不动声色地说:“嗯,我这就安排人回去报信。”除此之外,还有倭国,以及海上倭寇,朝鲜高丽,交趾等地的探子把消息传递出去。他们这些探子,有的是暗探,有的明面上是藩属国留在大明的使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