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墨雨书阁>奇幻冒险>大明:朱元璋假死后,我登基称帝> 第六十七章 朱允熥发兵消灭倭国,朱允熥对三杨的夸奖!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十七章 朱允熥发兵消灭倭国,朱允熥对三杨的夸奖!(1 / 1)

海军们再次拿起火器,瞄准海里的海盗。那些海盗在水里拼命地游动,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。“不要开枪,饶命啊!”海盗在水里挣扎着喊道,他的声音充满了恐惧。但是海军们并没有理会。他们知道这些海盗的狡猾。如果今天放过他们,日后还会继续为祸百姓。“开火!”随着命令下达,机关枪和火枪再次响起。子弹射入水中,在水面上形成一串串白色的水花。海里的海盗们被击中后,鲜血染红了周围的海水。赵谦和夏元吉等人所在的船上,静静的看着这一幕,神情十分平静。这些海盗,全都该杀,该死!躲在船舱里的官员们最先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。一位官员轻轻推开舱门,他的眼睛先从门缝里往外瞧,看到甲板上没有了危险,他才缓缓走了出来。“看啊,我们大明的海军真是英勇无比!”这位官员激动地说道,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。其他官员听到他的话,也纷纷从躲藏的地方走了出来。他们有的从舱室里慢慢踱步而出,有的从角落里探出身来,然后小心翼翼地走向甲板。他们聚在一起,一边看着远处的战况,一边议论纷纷。“陛下当真是厉害,训练出如此强大的军队。” 一位年长的官员感叹道。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,目光紧紧盯着远处那艘艘战舰,眼睛里闪烁着崇敬的光芒。“有这样的军队守护大明,真是百姓之福,国家之幸。”另一位官员附和着,他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,原本苍白的脸色也因为激动而有了些许红润。百姓们也陆陆续续地从藏身之处出来了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最先跑上甲板,看到大明海军把海盗和倭寇打得毫无还手之力,他兴奋地跳了起来。“哇,我们的海军太厉害了!那些海盗和倭寇根本不是对手呢!” 小伙子欢呼着,他的声音清脆响亮,在船上回荡着,感染了周围的人。商人们则是松了一口气,他们的脸上满是庆幸。“多亏了陛下,要是没有这么强大的军队,我们的货物可就全没了,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。”旁边的商人纷纷点头称是。他们站在那里,看着远处的战斗,眼神中除了劫后余生的喜悦,更多的是对朱允熥深深的敬佩。在他们心中,朱允熥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。此时,远处的海面上,大明海军的战舰将海盗和倭寇的船只围在中间。海盗和倭寇们的船只有的已经破损不堪,船身被炮弹炸出一个个巨大的窟窿,海水不断地灌进去。船只在海面上摇摇欲坠,随时都可能倾覆。有的还在燃烧着,火光冲天,黑烟滚滚。而那些海盗和倭寇们,早已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。他们在大明海军的攻击下,只能做着最后的挣扎,却无力抵抗。眼见大势已去,残余的海盗和倭寇们开始慌乱地逃窜。李景隆大声喊道:“想跑?没那么容易!追上去,绝不能让这些恶贼逃脱!”王景弘在一旁点头表示赞同,对身旁的将士们说道:“今日定要将这些海盗和倭寇一网打尽,让他们知道我大明海军的厉害!”海军将士们听到命令,齐声高呼:“是!”他们迅速调整船舰的方向,动作整齐而迅速。舵手们紧紧握住船舵,根据风向和海流调整着航向,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,不敢有丝毫的懈怠。在追击的过程中,一艘海盗船的头目对着手下喊道:“快,再快点划!只要我们能甩掉这些大明的战船,就还有活路!”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焦急。然而,大明海军的战船速度更快。李景隆看着逐渐接近的海盗船,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,他大声下令:“准备火炮,给他们一点教训!”其中一个年轻的士兵兴奋地说:“将军,这次一定要让这些海盗尝尝我们的厉害!”“开炮!” 李景隆一声令下。“轰!”炮弹在海盗船附近的海面上炸开,瞬间掀起巨大的水柱。溅起的水花如同倾盆大雨般将海盗船浇得湿淋淋的。水花溅到海盗们的脸上、身上,让他们更加狼狈不堪。海盗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失措。一个海盗惊恐地喊道:“完了,完了,我们跑不掉了!”李景隆皱了皱眉头,他对王景弘说:“王兄,这些海盗狡猾得很,若不将他们彻底剿灭,日后必成大患。”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,眼神中也透着一丝忧虑。王景弘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你我需留下护送赵谦和夏元吉等人返回金陵,以防再有变故。”“可派遣一部分将士继续追击这小股海盗,务必将他们消灭干净。”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冷静和睿智,说话的时候,眼睛一直盯着远处逃窜的海盗船。李景隆点了点头,他转身面向将士大声喊道:“张校尉,你带领一队战船继续追击那些逃窜的海盗,务必将他们斩尽杀绝,不得有误!”张校尉向前一步,行了一个军礼,坚定地回答道:“将军放心,末将定不辱使命!”张校尉带领着一部分战船迅速脱离大部队,朝着那小股海盗逃窜的方向追去。李景隆和王景弘则指挥着剩下的战船,护送着赵谦和夏元吉等人的船只,缓缓驶向金陵。于是,在他们的护送下,船队朝着金陵的方向稳步前行。赵谦等人的船队终于平安回到金陵。赵谦不敢有丝毫耽搁,径直朝着皇宫走去。他要向陛下详细汇报这一路上的情况。朱允熥正在御书房中批阅奏章,御书房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。听闻赵谦求见,便放下手中的笔,宣他进来。赵谦进入御书房,恭敬地行了大礼。然后开始汇报。朱允熥听后,满意地笑了笑,心中对琼州府的发展感到十分欣慰。他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既然如此,朕不能容忍倭寇和海盗继续为祸。”“李景隆和王景弘刚刚经历海战,对海盗和倭寇的作战方式较为熟悉。”“朕命李景隆两人直接带兵登陆倭国将其消灭,让那些倭寇知道我大明的厉害,永绝后患。”“是,陛下。” 赵谦应道。朱允熥又说道:“此次出行的官员们,朕给三天之内写好观后感以及对此次事件的看法,这对朕日后的决策十分重要。”“朕希望他们能认真思考,详细阐述,不要敷衍了事。”“还有,商人和百姓若有想法,也可以写来呈给朕。”“朕想听听不同阶层的声音,以便更好地了解朕的子民们的需求和期望。”另一边,李景隆和王景弘收到命令后,毫不犹豫地整顿军队。李景隆站在军营中,大声喊道:“兄弟们,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海战,那些倭寇和海盗的恶行大家都看到了。”“如今陛下下令,让我们带兵登陆倭国,将那些倭寇斩草除根。”“这是我们的荣耀,也是我们保卫大明的使命!”士兵们听后,个个热血沸腾,眼神中充满了斗志,齐声高呼:“消灭倭寇,保卫大明!”他们迅速整理装备,检查武器,准备出发。……而在金陵城外,宋忠也快马加鞭地赶回。他要向朱元璋汇报在琼州府的所见所闻。宋忠恭敬地行礼后,开始汇报:“陛下,琼州府的景象实在是令人惊叹。”开始将琼州府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详细汇报。朱元璋听着,脸上渐渐露出震惊的表情。他没想到琼州府在朱允熥的治理下能发展得如此之好。“允熥这孩子,确实有治国之才。”宋忠接着说道:“陛下,然而此次出行,也遇到了倭寇和海盗为祸之事。”“那些倭寇和海盗极为猖獗,他们袭击我们的船队,妄图抢夺财物、伤害百姓。”朱元璋皱着眉头,愤怒地说道:“朕的子民怎能受此等威胁!”“朕要让这些倭寇知道,我大明的威严不容侵犯。”“朕要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!”宋忠附和道:“陛下圣明,如今殿下已下令让李景隆将军和王景弘将军带兵登陆倭国,定要将倭寇斩草除根。”朱元璋听后,眼神中闪过一丝欣慰:“做得好,朕相信他定能保我大明海疆安宁。”……得知陛下让写观后感,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三人聚集在一起。杨士奇率先开口,说道:“此次参观琼州府,所见所闻实在是令人深思。”“我以为,琼州府之繁荣,首在其政策之开明。”“那低赋税与鼓励工商之举,使得百姓皆踊跃参与经济活动,此乃繁荣之根基。”杨荣点头赞同,他靠在椅子上,说道:“杨兄所言极是。”
“我还注意到,琼州府对不同行业的扶持政策也很有针对性。”杨士奇微微点头,他的头轻轻晃动,动作沉稳而缓慢。他接着说道:“确实如此。”“而且琼州府在人才选拔方面也很有特色。”“不拘泥于门第出身,只要有才能者皆可得到任用。”“这使得各个部门都充满活力,治理有方。”“不像有些地方,有才之人难以施展抱负。”“在琼州府,无论是出身贫寒的学子,还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。”“只要能为琼州府的发展贡献力量,都能得到相应的职位。”“这种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,为其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”杨荣点头赞同,说道:“杨兄所言极是。”“而且琼州府的文化教育亦不可忽视。”“学堂众多,且教学质量颇高,这才培养出众多有识之士,为琼州府的发展出谋划策。”杨溥则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两人的话,他的眼神专注,说道:“还有那琼州府的城市规划,街道布局合理。”“每一个区域都十分的明朗,这使得整个城市运转高效,秩序井然。”“我想,这与当地官员的治理能力和对治安的重视是分不开的。”“当地的官员深入民间,了解百姓的需求,及时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。”“而且,琼州府的治安力量分布合理,无论是繁华的集市,还是偏远的乡村,都能看到巡逻的士兵或者治安人员,让百姓们有一种安全感。”杨荣说道:“杨溥兄说得没错。”“我觉得这也和琼州府的民众教育有关。”“一个地方的百姓如果都知礼守法,那治安自然就好了。”“琼州府的学堂众多,教育普及程度较高,所以才能自觉遵守秩序。”“在学堂里,先生们不仅传授知识,还注重品德的培养。”杨士奇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还有琼州府的对外交流,这也是其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。”“它作为一个沿海地区,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频繁。”“这种对外交流不仅带来了财富,还促进了文化的交融。各种新的思想、技术不断涌入,使得琼州府充满了创新和发展的活力。”“那些海外的商人带来了奇特的商品,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。”“琼州府的百姓们在与他们的交往中,开阔了眼界,学会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。”杨荣眼睛一亮,说道:“杨兄这个观点很新颖。”“我也有类似的想法。”“琼州府的港口建设得非常好,这为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”“那港口的码头宽敞而坚固,能够同时停靠许多船只。”“码头的设施齐全,有专门的货物装卸区、仓储区等。”“而且当地的商人很有商业头脑,他们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,与海外商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。”“这一点,我们其他地方应该好好学习。”“他们懂得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品种类,还善于谈判,在贸易中争取最大的利益。”杨溥补充道:“在对外贸易中,琼州府的商品种类也很丰富。”“既有本地特色的手工艺品、农产品,也有从内地转运过去的丝绸、茶叶等。”“这些商品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,为琼州府赚取了大量的财富。”“同时,琼州府也引进了许多海外的商品,满足了本地百姓的多样化需求。”“那些海外的香料,让食物更加美味,新的农作物品种,丰富了本地的农业种植。”杨士奇再次蘸了蘸墨,他蘸墨的动作缓慢而细致,说道:“那我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,对于琼州府的繁荣,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,更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。”“这样才能给陛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”“我们要从政策、文化、教育、治安、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,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,以及对琼州府整体繁荣的影响。”杨荣和杨溥齐声说道:“杨兄说得对。”于是,三人你一言我一语,开始相互交流着写了起来。杨士奇的字迹工整而有力,每一个字都像是他沉稳性格的写照,笔画刚劲有力,结构严谨。杨荣的字则飘逸洒脱,笔画之间充满了灵动的气息。杨溥的字透着一股温和,字迹圆润而柔和,给人一种亲切感。……另一边,黄观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苦思冥想。他皱着眉头,在房间里来回踱步。他喃喃自语道:“这观后感可不好写。”“琼州府的繁荣是多方面的,从何处入手才好?”“琼州府的繁荣,低赋税是一个方面,可这人人都能想到,我得有更独特的见解。”“低赋税虽然是一个重要因素,但仅仅提及这个,陛下肯定不会满意。”“我得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,可是这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?”他停下脚步,望着窗外的夜空,但他却无心欣赏。他又说道:“琼州府的文化氛围似乎也很浓厚,这对其繁荣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影响?”“是因为文化促进了人才的培养,进而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?”“还是文化本身就吸引了各地的人前来,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?”“文化就像是一把看不见的手,在背后默默地推动着琼州府的发展。”“但我该如何准确地阐述这种推动作用?”他坐回书桌前,拿起笔又放下。他继续自言自语:“琼州府的城市建设也很有特色,这背后肯定有着精心的规划和长远的眼光,但我要怎么把这种规划和眼光与琼州府的繁荣联系起来?”“唉,要把这些想法都清晰地写出来可不容易。”他再次站起来踱步,声音略微提高了些:“还有琼州府的军事防御,虽然看起来很平静,但背后肯定有一套完整的体系。”“这与它的繁荣有没有关系?”“也许稳定的军事环境是繁荣的保障,可如何阐述清楚这一点?”“但我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军事防御重要,我得详细说明它是如何为繁荣保驾护航的,是通过保障贸易安全,还是稳定社会秩序?”他挠了挠头,一脸苦恼:“陛下让写观后感,肯定是希望看到深刻而独到的见解。”“我不能只是泛泛而谈,可这些想法在我脑海里乱成一团,怎样才能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?”“我得重新梳理一下思路,从琼州府的各个方面入手,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,然后再组织语言。”“可是这谈何容易啊,时间紧迫,我必须尽快理清头绪。”黄观接下来的时间都没有好好睡觉,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观后感写好。直到最后一天,他脑海中闪过一道亮光。于是,他下笔如有神,一气呵成将观后感写完。“不错!”黄观看着纸上的文章,满意的点了点头。……很快,三天的时间到了。朱允熥端坐在御书房的书桌后,眼神专注地看着书桌上堆积如山的观后感。赵谦站在一旁。黄观在另一侧,他的表情略显紧张,眼睛不时地看向那一堆观后感。书桌上堆满了呈递上来的观后感,那些观后感的纸张有厚有薄,字迹有工整有潦草,每一份都代表着一个人的思考和见解。朱允熥拿起一份观后感,开始阅读起来。他阅读的速度不快不慢,时而微微点头,时而皱起眉头。赵谦则在一旁帮忙整理着这些稿件,他的动作很轻,生怕打扰到朱允熥。他把观后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整齐,以便朱允熥阅读。不一会儿,三人很快就看到了杨士奇、杨荣和杨溥呈递上来的。朱允熥仔细阅读着,他的眼神中渐渐露出赞赏之色。读完后,他放下手中的稿子,微笑着对赵谦和黄观说:“这三人虽然目前还没有考中科举,没有当官,但文章之中满满都是独到的见解。”“他们对琼州府的分析全面而深入。”“从政策到文化,从教育到治安,从对外交流到城市建设,每一个方面都阐述得很清晰,而且能够挖掘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。”赵谦也看了看那三篇观后感,点头说道:“陛下,此三人确实不凡。”“杨士奇对琼州府政策的分析,可谓一针见血,杨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,也切中要害,杨溥对城市规划的见解,亦是别具一格。”“他们的文章条理清晰,逻辑严谨,观点新颖,确实是难得的佳作。”黄观在一旁听着,心中不禁对这三人也产生了钦佩之情,他说道:“陛下,看来民间真是卧虎藏龙。”“这三人若能入朝为官,定能为陛下分忧,为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。”“他们的思考如此深入,见解如此独到,我自愧不如。”说着,他又看了看三杨的文章,越看越感觉不错。朱允熥微微点头,他的目光中透着一丝期待,说道:“朕也有此想法。”“这三人朕会多加关注,待日后再看他们的表现。”“朕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努力,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,将来为朕所用。”御书房内,气氛因为这三篇观后感而变得轻松愉悦起来。看到最后,朱允熥看向黄观问道:“黄爱卿,你的观后感怎么不在里面?”“朕还想看看你这位状元的文章和见解。”“看看有没有好的建议,供朕参考!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