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治病救人,竹器厂开张姜霞找了楚琳琳等人帮忙,很快做好了午饭,然后喊同学们吃饭。“姜霞,不是说你们二队经常吃肉吗怎么菜里连一点肉星星都看不到。”“是啊,都是老同学,别小气啊,让我们也跟着沾沾光。”吃饭的时候,其中有两个人很没有眼色,居然挑三挑四的。这两人以前和姜霞根本不熟悉,听说下塘二队的生活很好,才死乞白赖的跟着来了。结果看到伙食不咋样,就开始挑刺。“你们两个也是够了!人家就算分了肉,凭什么招待你们,你们和人家姜霞很熟吗”姜霞的两个同班同学看不过眼,直接开口怼了回去。两方就吵了起来,来人很自然的分成了两派,口吐芬芳,二队的好多知青都过来看热闹。“别吵了!要吵架就出去吵,别影响别人。”姜霞终于坐不住了,自己好心好意请他们吃饭,没想到会变成这样。“姜霞,今天是我们做的不对,就不该答应带他们几个来这边。你们几个也别吵了,都走吧,以后咱们绝交。”姜霞的同班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这种安排本身就有问题,让老同学很为难。结果人家做了饭,这几个鬼崽崽还挑毛病,简直不是东西。“绝交就绝交,把我们当成要饭的了吗走,不吃了,回去。”一会的功夫的,呼啦啦站起了8个人,饭都没吃完就准备走。姜霞那个委屈啊,忍不住哭出了声。她现在才后悔没听楚琳琳的话,管什么饭呀,里面超过一大半的人自己又不熟悉。这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。“咦你们不是来看望老同学的吗怎么饭没吃完就走都坐下,把碗里的饭给我吃干净,谁都不许浪费。”这时,郑虎突然驾到,堵住了房门。站起来的几个人,你看看我我看看你,都有点懵圈。他们知道郑虎肯定不是知青,而且一看就像是队干部。但让他们重新坐下把没吃完的吃完,他们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。“郑队长”姜霞抹了一把眼泪,开口和郑虎打了个招呼。郑虎点点头,然后流露出不善的神色,盯着那几个人。他不在乎谁是谁非,但浪费粮食就不行。站起来的8个人没能顶住压力,只好坐下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,一粒米都不敢剩下。然后他们就打算离开,郑虎让开了房门。“行了,你们吃吧。”郑虎没说什么,转身离开了宿舍。姜霞的同学没滋没味的吃完饭,一个劲的向姜霞道歉,然后也走了。楚琳琳撇了撇嘴,冲着姜霞说道:“看到了吧你这些同学没脑子,还喜欢慷他人之慨,以后最好少来往。”“嗯”姜霞难过了半天,到了这会儿也看开了。好面子一直是自己的老毛病,以前觉得没啥,但今天的事情给她上了一课。方唯离开了队部,回家吃饭。这帮知青说到底都是些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崽,只有经过各种的摔打才能长大。所以说,像今天这样的事情不是坏事,能教给他们很多东西。中午的伙食不错,有炒鸡蛋和蒸腊肉,还有两样小菜。腊肉对于当地人来说不可或缺,现在家家户户都没有冷藏条件,一顿两顿吃不完的肉食,要么做腊肉、要么做扎肉、要么做风干肉。队里也不可能天天杀猪,更多时候大家都吃不到新鲜肉。“莲,等插秧之后我就着手办理竹器厂的手续。你可要想好了啊,以后是继续留在育林小组,还是去竹器厂那边”吃完饭,盘莲去烧了一壶茶端过来。方唯突然想了这事儿,就随口问了一下。实际上他对于盘莲呆在哪儿,没什么要求,只要对方喜欢就行。“我去竹器厂吧,三哥,我的手艺可不赖哦,到时候可以把经验传授给大家。”盘莲都想好了,等竹器厂开起来之后,她就去寨子里挑选一些手艺好的阿姐过来做事。竹器厂是二队和瑶寨合办,要是干的好的话,能带来不错的收益。现在寨子里人员不缺,阿公他们接收了四十多个知青,劳动力很充足。一些阿姐原本就是从事竹器生产的,以后依然从事老本行。方唯点点头,竹器厂能不能办好,关键是销路。通过盘莲他们几个的试水,目前看效果还不错,值得尝试一下。这天早上。队部门口再次支起了三口大锅。方平和郑豹从养猪场挑了一头大肥猪杀了,早上供应猪杂汤和玉米面窝窝头。玉米面是粮食收购部门奖励给二队的,二队一年上交了那么多的议价粮,除了有饲料的奖励之外,还有杂粮和面粉的奖励。因为奖励的数量不多,方唯也就没有给大家分,吃大锅饭的时候可以消耗掉。【产出生猪,点数+312,总点数:516316点。】养猪场还剩下194头猪。姜霞和楚琳琳一早就跑过来吃饭,另外还有几个男生也和她们凑到了一起。现在,吃大锅饭都快变成知青们的一种执念了,天天盼,有大锅饭吃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。“我说啥来着,今儿开始插秧,肯定能见着荤腥。好家伙,队里直接杀了一头猪,这猪杂汤真的很好吃。”说话的男生叫于浩,大高个儿,身体条件不错,所有知青当中就他的评分最高,干一天活能挣7个工分。“嗯嗯,是好吃。”姜霞和楚琳琳哪顾得上闲聊,嘴里塞满了食物,含含糊糊的回答了一句。其他知青也是吃的满头大汗,心里更是美滋滋的。吃大锅饭是完全免费的,知青们的口粮本来就少,能省点是一点。再说了,还有肉吃,碗里满满的都是猪杂,内容很丰富,绝不是清汤寡水的样子货。吃饱喝足,所有人都去了田里。今天队里插秧,不管是哪个组的成员,包括田桂、盘莲以及王竹韵都要参加劳动。
壮劳力操作着插秧机下田,其他人挑运秧苗,还有些人负责后勤工作。总之,遇到这种事情,二队所有能动的人都必须出动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,方唯呆在了试验田这边,盯着育种小组的成员种植试验材料和【南光三号】杂交水稻。因为暂时没有产量需求,所以【南光三号】这一季种植的比较少。收获的稻种除了队里留存之外,可以给瑶寨、田炳义所在的生产队、以及田幽兰所在的生产队提供,让他们先行试种。三天后。二队的插秧工作宣告结束。大多数知青都直接累瘫了,楚琳琳不知道是出汗受了凉,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,夜里突然发起了高烧。姜霞夜里听到动静,起来伸手一摸,对方的额头烫的吓人。她连忙喊了两个知青,大半夜的去找赵宝成。赵宝成二话不说,穿好衣服提着药箱就来到了知青宿舍。这个时候,楚琳琳已经有点意识模糊,说话都语无伦次。看着有些不大对劲。“赵医生,麻烦你救救她!”姜霞慌了神,还有两个女知青在一旁哭出了声。“无关人员先出去,房间里需要空气流通,姜霞、于浩,你俩留下,另外去个人通知一下队长,病人很有可能要送医院。”作为队里的赤脚医生,赵宝成无疑是合格的。赤脚医生主要负责常见病、小病的治疗,如果遇到大病和疑难杂症,就会立即提出转诊的建议。赵宝成做了简单的检查,意识到病人的情况不太好。他给楚琳琳使用了退烧药,挂了一瓶药水,继续观察对方的情况。这时,方唯和孙道人走进来。方唯睡到半夜被人叫了起来,问明情况之后,直接去喊了孙道人。孙道人的医术比赵宝成强得多,如果还是不行那就赶紧送医院。所以,他一边让人去通知邓元恩,自己和孙道人则赶到了知青宿舍。“孙老!”赵宝成和孙道人打了声招呼,便退到了一旁,向方唯小声作了汇报。方唯摆摆手,示意不要影响孙道人看病,有什么事等会再说。孙道人给楚琳琳把了脉,诊断是外邪内侵,当即开了三服药,然后让赵宝成去抓药。草药抓回来之后,很快煎制好,给楚琳琳灌了下去。“吃了药让病人好好休息,天亮之后再吃一副药、傍晚前后吃第三服药,应该就差不多了。宝成,遇到这情况不要多想,该用药用药,拖得时间越长病情会越重。”孙道人做了交代,然后指点了赵宝成一番,便回去接着睡觉。方唯鼓励了赵宝成几句,和姜霞说了一会话,也返回了家里。这一夜包括邓元恩都没睡好,他一直在待命,随时准备送病人去医院。楚琳琳吃了药,很快就进入了梦乡。姜霞哪敢睡,一直都守着对方,直到对方醒了才松了一口气。“琳琳,感觉怎么样”“我觉得浑身酸痛,一点力气都没有。还有.我饿了.”“知道饿就是好事,我让人帮忙煮了粥,你等着,我马上去盛一碗白粥给你。”楚琳琳随后吃了些东西,感觉好多了。姜霞这才把昨夜的事情和对方说了一遍,楚琳琳夜里意识模糊,很多情况都不知道。听说大半夜的,队长、赵医生他们都来了,她感动的不行。过了一个小时,楚琳琳按照孙道人的交代了吃了第二服药,整个人一下子就感觉松快了很多。等晚上吃了第三服药,就已经可以正常活动了。“还得是孙老,三服药下去,楚琳琳的病都好了七八分。”吃过晚饭,方唯和盘莲一起去探望了楚琳琳,结果看到对方已经跟没事人似的。两口子呆了一会便离开,在路上,方唯忍不住感叹了一句。这个病他也能治,但三服药肯定达不到现在的效果。至于赵宝成就更不成了,她当时看到楚琳琳的情况就有点懵,其实用西药也一样能治。楚琳琳休息了一天,第二天就去向赵宝成、孙道人、邓元恩的等人,以及队干部道谢。队里不仅安排了赵宝成和孙道人来帮她治病,同时也做好了预案,邓元恩随时待命,准备送病人去医院。这是对她实实在在的关心爱护,她怎能不感动“我们二队对待每一个社员都一样,身体健康是头等大事,我们有责任这么做。所以,楚琳琳,你也不用谢这个谢那个,以后好好做事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。”楚琳琳最后才来找方唯,方唯等她说完不禁笑了起来。这对于二队来说只不过是常规操作,换一个人大家也一样会这么做。“晓得了,方队长,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的干活。”楚琳琳虽然有点娇气,但却不是没心没肺的人。她把这份感激之情放在了心里,然后就回去了。方唯也没当回事,随后和方文书一起去了公社找郑先发,打算申办竹器厂。对于二队和瑶寨打算联合兴办企业一事,郑先发很支持。他看了看两家准备的材料,便签署了意见。剩下办手续就简单了,不到一周的时间,竹器厂就新鲜出炉。竹器厂的地点选在了距离河滩不远的一处坡地上,这里地势平坦、位置较高,关键是地方够宽敞。这一带无法耕种,到处都是碎石,但对于竹器厂来说就无所谓了。制作竹器不需要建设厂房,建两座工棚就能解决问题。生产过程也不用电,采用全手工制作,最多买一些工具而已。匆匆数日。一座简陋的【竹器厂】就投入了运行,盘莲暂时负责厂子的管理,方平和温工在厂子挂了个技术顾问的头衔,有空了也会过来帮忙。瑶寨那边先派了三名阿姐过来,等以后人手不够用了,寨子里还会继续派人。制作竹器的原材料由瑶寨提供,山上的竹子品种更好、更适合制作竹器和竹制家具。竹器厂开始了艰难的运营,谁也不知道这个厂子到底能生存多久。其实方唯对于结果并不是很在意,竹器厂说好听点叫厂子,实际上就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,几乎没多少投入。他希望厂子能成功,但要是失败了他也能接受。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农业生产上面,每天巡视一圈,日子过得很滋润。